开云APP:到田野去在美丽乡村遇见乡村美学(上篇)
发布时间 : 2023-12-18 18:03:47在城市的边缘,总有那么一寸几亩地,寄托着游子们深深的乡愁,承载着喧嚣中忙碌的人们对理想田园的向往。伴随近年来乡村振兴计划的大力推行,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也开始将目光从城市转向乡村,美丽乡村得以发展。但面对既要保护,又要传承,更要创新的乡村改造计划,要如何创造趣味,而又不丢失本真呢?不少项目选择从融入本土、契合现代、突破同质化等方面,重构乡村美学认知,打造乡村振兴宜居空间。我们也将从「上」「下」两篇,为大家分享美丽乡村的代表案例。
行列式的机械布局、满铺式层层叠加的破败荒凉感早已成为当代乡村的固有形象,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场口镇的东梓关村,则颠覆刻板乡村印象,让设计从城市,渗透到农村。
东梓关村临富春江,是龙门古镇孙氏的发源地。整个村有近百座明清建筑,郁达夫小说中写的徐家大院也位于此。后随着陆路交通发达、水运萧条,更多年轻人出走,老龄化严重,村庄逐渐没落。
改造期间,设计团队纵观这里的水系、古樟树、老房子应有尽有,选择不打破村庄固有的风貌和村民的习惯,以激活老建筑,焕发新活力的手法,从村民的审美、思维、习惯、生活方式入手,设计出村里人认可的房屋,同时让传统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得以传承。
设计从四个基本单元出发,进而衍生出多种组团形式,再由组团构成村落,并在设计中迁移了一幢老房子复建在中心位置,改造成乡村图书馆,形成整体聚落感。此外,还在回迁农居以北、新老村落交界处,设计了一座村民活动中心,其以较小的尺度单元承载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细微性。
村居建筑设计上跳脱出“新杭派民居”所谓符号化的框架,写意地表达江南意境,并巧妙结合传统民居人字屋面中微曲、起翘的姿态,再通过抽象与重构将屋顶做成不对称坡和连续坡,几个单元相互连接,使得屋面关系相互呼应。每家每户都有木质格栅,进一步加强了外事内虚的建筑风格转换,朝向院落的界面以半虚及玻璃为主,既保证采光需求,也构成内向感。
整体设计没有刻意仿古,徒增尴尬的设计元素。以计白当黑巧用留白之美,化虚为实。用干净的黑白色调,简约的线条,流露中国山水意境的古韵。
归原小镇位于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海拔1100米处,依托百年古村荆竹村进行开发建设,是一处综合性休闲度假项目。项目场地距离重庆主城区约3小时车程,距离世界自然遗产天生三桥、后坪天坑,以及5A级风景区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不超过20分钟车程。这里曾经也是一块贫瘠的山村,由于青壮年外出务工,村庄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一度面临荒废。
项目以“活化乡村,留住乡愁”为目标,规划了民宿、文创、生态农业等六个版块,力图为古老村庄注入更多的活力。面对变幻的场地、独特的景致,以及人的行为日渐疏离,归原小镇选择尽可能少干预、多尊重,凭借地形的丰富,叠加了一些人的行为以构成更多的空间可能性。
村庄原有一个很深的小天坑,坑外一面是峭壁,一面是绵延的松林坡地。设计仅设置了穿越松林的临崖小径和深入坑底的蜿蜒坡道,保留了深坑和悬崖千万年的原始形貌。在另一处茂密松林中,也仅引入了一座材质天然、形态素朴的亭,让人可以停下来安静地感受自然的能量。
为了赋予老旧建筑更完备的新功能,设计在保留老建筑基础结构上,修复了石墙、灰瓦、木窗等传统建筑材料,并在其旁新建了以夯土、玻璃、钢构为材料的现代空间,形成新老材料的对话。并将茶台、床、木头等新与老的元素引于屋内,提高老屋的实用型。
同时,邀请当地竹艺非遗传承人共同推演结构、探讨建筑技艺,选用当地的瓦片、木材、干打垒土墙等材料和结构,在回应场地风貌之时,也彰显了村庄的文化传统。
始建于1959年的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溪口镇黄泥山小区,是一个有60余年历史的黄铁矿职工生活区,至今拥有住户500多户1000余人。31栋风格迥异的房子,红墙绿瓦,壮硕的水杉、松树环绕其中,有种在看一部老电影的错觉。经改造后,这片黄铁矿职工生活区成为「溪口乡村未来社区」,是乡里乡间的聚会场所,也是“艺术与风貌交融”的未来建筑场景。
作为曾经的巨化黄铁矿家属生活区,溪口“乡村未来社区”留有医院、舞厅、职工子弟学校、大礼堂等不超过3层的工矿风貌建筑。改建后的建筑群及其广场空间不仅更具开放性,也成为整个社区最有辨识度、最有时代记忆的场所。原先单调、不连续的建筑立面,通过一组轻质屋顶,不仅功能整合,空间也有效连接。
场景设计上,以溪口黄铁矿家属生活区地方特质为根基,尽量保留场地内建筑历史风貌,植入现代设计语言,让历史与未来产生对话。比如将原职工食堂改造为共享食堂,原建筑朝向主界面为山墙面,设计以原有建筑形式作为母题不断重复,形成一个整体有机的屋顶,加之白色方钢+白色冲孔板,活跃了主入口界面,就好比原来尘封的工矿史被重新赋予新的意义。
与共享食堂毗邻的乡村礼堂由原电影院改造,采用相同的屋顶形式复刻,增加半室外空间,成为“远亲不如近邻”的未来邻里场景,也是整个龙游县域内各种大型论坛活动的举办地,同时提供线上会务预定服务,发挥礼堂的全时性利用。
社区的邻里盒子,是打造“优质生活零距离”的未来服务场景。邻里盒子的内部设计融合了当下最流行的休闲元素:生鲜茶水吧、天猫精灵、共享卡拉OK,智慧寄存柜,无人售卖柜,无人医药柜等智慧便民设施,为社区居民、创客、游客提供更多的便利。开云APP
通过更换门窗、修复外立面等方法将原老职工招待所改造为众创公社,顺应未来生活和就业融合新趋势,构建了一处“大众创新”未来创业场景。公社以共享办公模式运营,为乡贤、返乡青年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与支持。
此外,还有共享图书馆、智慧运动场、创客花园等邻里互动空间。这些共享办公、创新治理、邻里互动、创新建筑、低碳生活、智慧运动等乡村未来社区的有机融入,将浸润了半个世纪风雨的苏式建筑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宋家沟村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东南部,背靠山脉,卧于岚漪河畔的中心集镇。村庄紧邻高速路,是本地宋长城沟域旅游的重要入口。村庄从东向西,新旧村依次排开,村内村民边界意识明显,公共活动空间缺乏。改造不仅使宋家沟村得以承担旅游集散和入口节点的重要功能,还将通过对空间的重新梳理,柔化新旧村和两侧村民之间的边界。
沿河岸吸纳周边空余场地形成开放的活动空间,同时植入庙宇、浴室等公共建筑,将原来起单一带状的分割线,变成了有机多元的链接带。同时,为了使在更多的公共区域有村民的融合,对安置房进行碎片化分布,以及新建和改造收储等多种方式结合,通过规划布局和深入村庄的居住调研,将安置房“溶解”在了旧村之中。
整个村庄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这座标识建筑,充分营造出场地的进入感。同时,选择向村民搜集的旧砖瓦作为材料,让标识与整个场地相呼应。
设计团队还根据村民的意愿,对早期的供销社建筑进行改造,保留其木结构与原来的尺度,通过现代技术进行加固,丰富其功能空间,形成商铺、展厅等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