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贸易“三大支柱”释放外贸更大潜能 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 : 2024-09-24 21:32:19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强化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打造贸易强国制度支撑和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积极应对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依靠扩大开放和创新驱动激发服务贸易发展新动能。9月12日,国家主席习向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致贺信。当前,应准确把握外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开创开放合作、包容普惠、共享共赢的国际贸易新局面。
近年来,进博会、广交会、消博会、服贸会、链博会,一系列国家级展会矩阵成为中外合作的大舞台。进出之间,中国与世界深度连接。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2022年达到6.3万亿美元,自2017年以来已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同时,我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持续推进,服务进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4829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 9348.7亿美元,自2014年起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二服务贸易大国地位。
202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金额以人民币计达41.76万亿元,同比增长0.2%,顶住压力实现了正增长。从数量看,外贸进口、出口数量均保持增长,增速分别为2.9%、3.1%。从份额看,我国出口国际市场份额基本稳定,保持在14%左右。从横向比较看,我国外贸增速表现好于多数主要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23年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7.5%。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外贸稳住了规模与份额,充分彰显了强大韧性。
我国外贸实现跨越式发展,稳居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正在向贸易强国目标稳步迈进。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指出,2023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总体稳定,结构更加优化,伙伴更加多元。既要看到外部需求低迷等风险挑战,更要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具有强大生产能力、广阔创新空间、超大规模市场、完善基础设施等综合优势,对外贸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我国外贸发展具备较为突出的有利条件。我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球的30%,大部分产品在国内就可以实现全产业链配套。以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发展,数字、绿色等新赛道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为贸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超大规模市场有利于摊薄成本、加快迭代、创造场景,让新产品快速产业化规模化。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为外贸供应链稳定畅通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国大力推进制度型开放,跟29个国家签署了22份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RCEP覆盖全球30%的人口、30%的经济总量、30%以上的资本流动、30%以上的贸易规模。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建平告诉本报,RCEP作为全球最大的一体化市场,拥有40%的原产地累计附加规则,意味着在这个市场中区域内部的贸易创造效应、投资增加效应和就业增长效应会逐步显现,区域内部的相互投资和产业链供应链衔接会变得越来越紧密。
“新发展格局下,面对国际经贸环境的新变化,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路径就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的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核心要义是实行更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培育、巩固、提升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李钢谈到,应在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中,进一步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包括资本、技术、人员等传统生产要素和数据这一新生产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动。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外贸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IMF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降至2.9%,低于2023年的3%。开云APP网址联合国贸发会议认为,2024年全球贸易仍“高度不确定且总体悲观”。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贸易壁垒明显增多。我国竞争优势逐步从要素成本优势向营商环境、自主创新、产业配套等综合优势转变。外溢风险显著上升,影响全球贸易供应链稳定畅通。此外,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也增大了外贸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逐步嵌入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加工环节,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并成长为世界制造中心。然而,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很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既要努力突破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又要积极应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以及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追赶等带来的挑战。山东财经大学校长洪俊杰强调,在此背景下,巩固并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对更好融入国际经贸体系、汇聚全球优质资源至关重要。“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对引资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CPTPP等高标准贸易协定正在引领新的国际经贸规则变革。以RCEP和CPTPP进行对比后发现,整体上CPTPP开放程度的深度和广度都更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唐宜红告诉本报,RCEP是中国深入参与的贸易协定,注重传统经贸规则领域。
我国服务贸易还存在开放度仍需提升、国际竞争力不强,数字化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标准无法与国际接轨等问题。数据流通、数字平台、数字安全等领域治理政策还有待出台和完善。服务贸易标准化仍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国内服务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影响国际业务开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余斌表示,“深化高水平开放,打造服务贸易新动能,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以开放促改革的具体举措,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应加快数字化进程,完善数据确权、交易、应用等流通规则,提高数字平台监管能力,促进提质升级。
中国人民大学CMF课题组近期对2024年下半年中国贸易发展的前瞻显示,外需有回暖趋势,全球制造业PMI持续扩张。从2023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制造业PMI持续增长,并持续在50%以上,被认为是扩张期,而欧美制造业PM均有所改善。美国进入补库存阶段,欧元区同样进入补库存阶段且需求必然旺盛,这将增加外需特别是对中国的产品需求。
根据预测,2024年出口增长最快的行业是车辆及航空器、动物及动物产品、动植物油脂、光学及照相计量仪器、塑料橡胶。谈及对新市场、新领域的开拓,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告诉记者,未来要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间的沟通协同合作。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金额最多的是机电产品,未来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不断实现机电产品质量升级。
目前,我国开放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夯实货物、服务、数字贸易“三大支柱”,统筹贸易发展与安全,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以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和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为核心,促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发展,逐步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品牌经营等环节攀升,大力推动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贸易,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副主任李西林认为,扩大中间品贸易规模,发展和维护全球产供链。
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长期以来,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20%以上。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服务不可贸易的限制,随着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推进,服务贸易的增速超过货物贸易增速。世界贸易组织预测,按照传统贸易统计,2030年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占比将由1995年的18%提高至25%,到2040年可能达到30%,如果按照增加值统计,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中服务增加值占比接近一半。国际贸易结构服务化将成为贸易发展的大势。
加强数字赋能。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外贸企业通过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销售渠道、培育自主品牌,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发展壮大一批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和优秀产业园区,加快跨境电商出口。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魏浩告诉记者,要支持生产型外贸企业开展产品研发等全价值链数字化转型,支持大型企业运用新技术自建数字平台,培育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第三方综合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提升海外仓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探索建立海外智慧物流平台。
推动制度型开放,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聂平香谈到,要深化与联合国交流合作,继续利用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一带一路”等国际平台与合作机制,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数字经济、金融服务等重要领域提出更多服务贸易领域的倡议及方案。围绕跨境电商、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领域,逐步参与制定,甚至引领国际经贸规则制定。
目前,我国有230多个经贸伙伴,是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与新兴市场贸易关系更加紧密,2023年全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比提升至46.6%,对拉美地区、非洲地区进出口分别增长6.8%和7.1%。深入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多次提出中国方案,引领完成《促进发展的投资便利化协定》文本谈判,推动实质性结束部分全球数字贸易规则谈判。联合多国共同发布《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国际经贸合作框架倡议》。未来要以高水平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